行走皆风景 心安听花开 ——画家于立宁印象
文化艺术 2019-08-21

微信图片_20190821150352.jpg


       上帝似乎特别偏爱于立宁,赋予了她优良的绘画基因,敏锐的艺术触觉。自记事开始,她便睁着懵懂的眼睛,静静地审视着世间的风景。花鸟草虫,都在她的注视中展示着生命的蓬勃与美好。

       如此还不够,上帝又给了她一个书画世家,曾祖父冯凭,父亲于源春都是书画名家。这样的家庭出身,让她出生伊始便遨游在艺术的海洋中,家学熏陶浸染到了骨子里。

       如此还不够,上帝又赋予她勤勉上进乐天知足的秉性,让她在这诡谲莫测的人世间,一步步走向沉稳知性,走向大气从容。

      这样的于立宁无论走到哪里,身上总是集聚着太多的艳羡目光,但若对她再多几分了解,会发现,更多的时候,上帝的角色其实是她自己在扮演,因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。


1566371243112541.jpg


01

原来画画并非看起来的那般美好 

       于立宁出生于书画世家。曾祖父冯凭老先生,是中国著名书画家、美术教育家,从事书画创作、研究及美术教育工作长达八十余载。父亲于源春先生,系国家—级美术师,山东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,国画系高研班导师。

       于立宁最初的记忆,定格在5岁左右的一个夏天夜晚。半夜两三点钟,小女孩一觉醒来,发现隔壁房间的瓦斯灯依然亮着,父亲正伏案作画,闷热的天气,滋滋响的火舌,成群的蚊虫,还有父亲淌着汗水的后背,成了她童年最深刻的记忆。那时,她最喜欢静静地看父亲作画,那一笔一墨的晕染,逐渐有了花的绽放,鸟的灵动,空白的纸上便有了生命的鲜活。看得多了难免心动手痒,便央求父亲让她也画画。她还记得第一次画的是螃蟹,五、六岁的年纪,握不稳笔,螃蟹腿怎么都画不好,渐渐丧失了耐性,便胡乱涂抹起来。向来慈爱的父亲第一次打了她的手心。那一刻她忽然明白,原来画画并非看起来的那般美好。


微信图片_20190821150421.jpg


       但绘画终究是她骨子里的热爱,挨了揍更要好好画才对得起这番教训。她裁剪白卡纸用胶水粘成本子,画了一本又一本;教科书的空白处,遍布她的涂鸦作品。一个开明的父亲是不会阻止女儿的爱好的,他只是默默地关注着她的成长,并适时加以引导。

       中学毕业后,她考取了心仪的艺术院校,成为一名美术专业学生,开始系统正规的习画生涯。自此,她有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绘画作品。居住在青岛的曾祖公冯凭老先生,是家族的骄傲,更是她心目中的偶像,冯老的画集《菊谱》她反复临摹了不知多少遍,并将自己第一批满意的作品带去青岛请老人家指教。老人的表扬她记得,她更记得老人对她的点拨启发。带着老人对晚辈深深的期望回家,之后,她改变了一味儿闭门作画的苦修模式,寻找更多的机会去大自然中,观察一片叶子的生长,倾听一朵花开的声音。

02

毕生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真的很幸福


       她最初的工作在市文化馆,主要是培养孩子们习画,这是她非常喜欢的工作,之后工作不断变迁,带孩子习画却一直坚持下来。好像是有家族遗传,曾祖父毕生从事教育事业,父亲也走上教书育人之路,而她已经带了25年学生。


微信图片_20190821150426.jpg


       她说:“工作恰好是自己喜欢的这种感觉真的很幸福。”

       她的学生从三、四岁的幼儿到十五、六的中学生都有,她教他们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,根据孩子的成长年龄制定适合的教学方案,她努力让每一个孩子在汲取中华传统给养的同时,感受到轻松和愉悦。

       工作几年后,她考取了北京画院研究生班中国画系,师从石齐等多位中国书画名家。刚刚20出头,在别人看来涉世未深的花季女孩,毅然开始了北漂生涯。同学六人,她年龄最小,也是深得老师器重的弟子。

       在冯老90岁大寿时,她从北京赶赴青岛为老人呈上自己的绘画作品作为寿礼。看到重外孙女的成长,老人最是欣慰,直夸她适合走绘画之路。毕竟后继有人是对白发者最大的告慰。


微信图片_20190821150432.jpg


       石齐老师一心挽留她在北京发展,作为家中的独女,她却不得不在求学两年后离开北京,循着母亲的呼唤返回家乡,做回自己的本职工作。

       从此,并非那般美好的画画工作成为她工作之余最美的向往。

       之后,她的工作从文化馆调到文化局文化科,又到莱阳画院,直到现在的图书馆,她的工作在变,学画的孩子们却始终追随着她,曾经的幼儿在她的陪伴下长成了中学生,还有的考取了大学。老学生还带来新学生,于是,她走到哪里,身边都聚拢着一帮天真烂漫的儿童,这让她的生活多了甜蜜的负担,也捕捉到许许多多的童趣。


03

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


       在图书馆,白天她是单位的一把手,围绕着单位的大小事情忙个不停。到了下班时间,因为熟知她的习惯,最后一个离开的同事会帮她把大门落锁。图书馆里便剩下她一个人,场馆顿时安静下来。


微信图片_20190821150436.jpg


       走进楼上的工作室,她迎来一天中最安宁的时分。那里有她未做完的画,有她被工作打断的思考。她安静落座,屏退白日的喧嚣,在这间并不算宽敞的创作室内,放任思想天马行空。室外夜色阑珊室内灯光摇曳,在夜色与灯光的交界处,会清晰映现出她心中的美好物象,那些断了线的思考便重新串成闪光的珠链,于是挥笔,笔下便生了花。无论芦花、荷花,在她的笔下都呈现着静好。无论人物还是风景,都是她真实的内心写照。有憨态可掬的鹌鹑,闲荡芦苇间,稚拙的样子神似她带过的学生;有小鱼儿穿梭于安详的荷叶间,灵动的样子,一如她在艺术的海洋中徜徉跳跃的心情。

       子曰: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沉浸其间,不知不觉三、四个小时过去了,她真正下班回家的时间大都在晚上10点以后。记得一次作画入了迷,时间一晃到了凌晨1点多。怕打扰了保安的睡眠,她便索性在图书馆工作间将就了一夜.


微信图片_20190821150441.jpg


       在她工作室的画案上,陈列有一幅即将完工的画作,她命名为《中国读本》。背景是她司空见惯的图书馆场景,一群孩子在图书馆内的地板、沙发上,或坐或倚,认真读书,空间弥漫着闲适,孩子脸上写着稚憨,这是如同大自然一般美好的画面,刻在她的心中,落在她的笔下。

       为了这幅作品,她挤出工作间隙的碎片时间,用一丝不苟勾勒,用爱心晕染,前前后后历时三个多月。若非热爱,怎能这般坚持,若非乐享,怎能这般执着!

       人世间行走,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风景。闲暇时,她偶尔会想,假如当初留在北京发展,会是怎样的人生?她也会羡慕那些专职画家,有着大把大把的绘画时间。更多的时候,她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忙碌着,当夜色弥漫,则独坐画室,挥洒之间皆是安静从容。 



于立宁简介

微信图片_20190821150445.jpg

于立宁  
莱阳市图书馆馆长(副教授)
出生于书画世家
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
一级美术师
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
山东省书画学会理事
山东省工笔画学会副秘书长
烟台美术家协会理事
莱阳美术家协会副主席


微信图片_20190821150449.jpg